包头:塞外明珠,拥有独特资源和产业特色的魅力城市-凯发vip
2024-08-30 08:08:44发布 浏览60次 信息编号:8451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塞外明珠,拥有独特资源和产业特色的魅力城市
提起家乡包头,我就想起北朝乐府的这首《赤乐歌》:
”赤乐川,阴山之麓。
天空如同穹顶一般,笼罩着整个区域。
天空广阔,原野无边。
风把草吹低了,你就能看到牛和羊。”
包头地处长城外(也称塞北,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战略屏障,长城以北地区在边疆之外,故名塞北,包括内蒙古北部、甘肃、宁夏、河北等地区),北靠大青山(阴山山脉西段),南临黄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自古为军事、商业重镇,是优良的牧区和产粮区。
如今,包头又被人们称作“鹿城”“钢城”“稀土之都”“世界绿硅都”,这些名字很好地概括了包头的特点,即拥有较为辽阔的地域、独特的稀土资源和产业特色。
作为包头人,我总是想探究它的前世今生,这也是对家乡的一种眷恋。二十多年前,包头东河区大部分房屋都是平房的时候,站在我家所在的北梁大院(位于现在的乔家金街道)门口,可以眺望南面的黄河。乔家金街道距离黄河大桥大约有20公里。那时候的天空很蓝,阳光很灿烂,没有任何建筑遮挡视线,可以看见远处的黄河是一条白线。那时乔家金街道附近的自来水来自于北方的六堡窑水库,是优质矿泉水,清澈甘甜,总是让住在东河区南部的人羡慕不已。那时候,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想象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彪悍豪迈的勇士策马驰骋,弯弓射雕,英勇、强大、张扬的美人,与亲朋好友相伴,看日出日落,看草长莺飞,看鸟鸣花开,看大漠炊烟,天地辽阔,大雁来来往往,雄鹰展翅,欢聚一堂,歌舞饮酒,生活自然展开……随着季节的变换,迁徙到不同的草原,有美丽,有艰苦奋斗,当然还有一种沉醉于山川的美。我很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读的时候,陶醉其中,不能自拔,一口气看完了。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到《天龙八部》,我们看到了正直忠厚善良的英雄郭靖,倔强高傲的英雄杨过,慷慨侠义柔情的英雄萧峰。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剑影,在历史的画布上,上演了一幕幕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爱与恨、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爱情,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世界触手可及,各种恩怨情仇,是非对错,历经百劫之后,需要秉持正义、善良、真情。同时也描绘了草原,荒凉辽阔,芳草如茵,一望无际,生机盎然。
有时想想,古时候草原也是隐居侠客放马放牛羊的好地方,与自然共处,有家可归,这就是幸福。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历史也在向我们走来。
赵武灵王《虎服骑射》
包头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是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国君,谥号武灵王。赵武灵王是一位敢于创新的君主,他认识到胡骑的优越性,认为以骑射改组军队才是强军之道。因此,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于公元前305年颁布“胡服骑射”令,推行胡服,训练骑射,推行改革。
《资治通鉴》记载,赵武灵王劝说不同意穿胡服的叔父,说:“不练骑马射箭,怎能守赵?我决心换上胡服,学骑射,以抵御四面八方的灾祸,为中山国报仇雪恨。”其叔父听后欣然同意,放弃中原服饰,主动穿起异族服饰。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这是正史上最早记载“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这个名称的记载。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阴山之麓,至高阙,以阻之,置云中、雁门、代三郡”。赵武灵王沿阴山南麓筑长城,经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至乌拉山(高阙即乌拉山),包围新占领区,置云中、雁门、代郡。代郡管理新占领区和长城的军事防御。一般认为,赵代郡在河北省蔚县代王城,雁门郡在山西省大同市,云中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故城村。
赵武灵王长城东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交界处,向西北延伸,纵贯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阴山南麓,西端止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张连西店村北侧的大沟口,全长约505公里。大沟口以西约10公里为西山嘴,即乌拉山的西端。赵武灵王长城为秦汉时期所用,现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赵长城为包头至石拐路10公里处。站在土长城上放眼望去,依稀可见这一段古迹,从大庙开始,东到边墙壕村,西到昆都仑区。
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由大青山(狭义的阴山)、乌拉山、狼山三座山脉组成,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50-100公里。阴山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主峰和最高峰在西部的狼山,海拔2364米。西边是狼山下的河套平原,东边是大青山下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平原。阴山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稀土资源,不仅储量巨大,而且矿石品位很高。
赵武灵王有勇气突破传统的束缚,能够认识和学习别人的优点,这种勇气和自信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学习。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是非常难得的。我记得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说过:“要反省自己,从别人的错误和优点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句话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很多同学还在迷茫、犹豫的时候,他却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现在我的同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优秀、成功的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的不同。
历史上,能与“胡服齐射”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公元七、八世纪日本学唐之风、十九世纪中叶的“民治中兴”、以及1925年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这些变革让这两个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
匈奴历史
公元前318年,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以“匈奴”之名正式出现在中国正史之中。据史料记载,匈奴兴起于今天内蒙古阴山山麓,是我国阴山以南河套地区的原始部落。阴山以南地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山势险峻,是天然要塞,在这一地区,匈奴得以繁衍生息。匈奴在沙漠草原上征服、吞并、收容了各个游牧狩猎部落,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部族。首领叫单于,鼎盛时期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区。纵观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中原与匈奴有过无数次战争与和谈,尤其在汉朝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与匈奴的争端持续了近三百年。中原政权制定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大多与匈奴有关。早在战国时期,匈奴就已成为秦、赵、燕北部边境的巨大压力。燕、赵、秦都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的入侵。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体魄强健,大都精通马术、弓箭等作战方式,军队机动性极强,单兵作战能力远超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士兵。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常年在草原上游荡,没有固定的城池和居所,所以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这给了中原民族与之交战并战胜他们的机会。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一千三百辆,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弓箭手十万出击匈奴,大败匈奴骑兵十余万,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再南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5年,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攻匈奴,攻下河套地区,驻兵上郡(今陕西榆林市东南)。“匈奴退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放马”(《秦朝论》)。匈奴被蒙恬赶出河套地区,越过原有的北方防线——赵长城,向北进发。秦朝随即实行了以下三项政策:
修筑著名的“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为阻止北方匈奴南下,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在此地再修筑长城,作为第一道防线。这便是包头固阳县色尔腾山秦长城的由来。固阳秦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地区,固阳县北部大庙、阴壕、西斗堡一带。
秦朝时,在黄河沿岸从榆中(今甘肃省境内)到阴山修筑了城墙,把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在一起,绵延五千余里,并有许多部分进行了增建和扩建。最后的秦长城,东起辽东郡(今辽宁省东部),西至陇西郡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修秦直道:秦直道北起九原,南至云阳(古云阳在今咸阳北面的淳化县)”。相传昭君出塞时也是走此路。
设立九原县,县治在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北城,辖区除九原外,还有榆中(今鄂尔多斯高原)、北加中(河套平原)。
这些措施在北方形成了一道长长的防线,蒙恬镇守北方十余年,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再进攻。
秦末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开始再次进军中原,妄图统一中原,屡屡入侵,对西汉政权和控制西域构成极大威胁。汉武帝初年,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区(这里指河套地区)(又称漠南之战)。漠南和漠北的提及,让我想起了金庸《射雕英雄传》中提到的漠南和漠北。漠北一带就是今天的蒙古;漠南一带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戈壁沙漠成为蒙古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边界沙漠。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接受右翼十万匈奴兵投降,设置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分两路进攻,卫青大破单于,霍去病追击,歼灭匈奴左贤王七万余人,封住狼穴。两军合歼匈奴九万余人,使匈奴无力渡过沙漠南下。
也正是通过这次失败,匈奴开始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部族。南匈奴选择归顺汉朝。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部归顺西汉。在汉朝的支持下,他于公元前43年北归,恢复了对整个匈奴领土的统治。
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回长安朝见皇帝,尽了藩王之礼,请求做他的驸马。汉元帝便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他,就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从此,南匈奴与汉人和睦相处,逐渐融合。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走过秦直道,越过茫茫沙漠,为汉匈和平立下大功。我小时候读过昭君出塞的故事,敬佩她的功绩,也为她的命运感到悲哀。她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心安之处,便是故乡”,这就是家的意义。她离开宫廷的尔虞我诈,勇敢乐观地面对命运的安排,或许这是最好的安排,她得到了真爱,有了家,担起了和平使者的责任,我相信她是幸福的。那个年代,人们不谈爱情,就当爱情过日子。她一定很聪明,很美丽,勇敢地选择了命运。草原的辽阔、淳朴、豪迈,一定给了她爱和温暖,所以现在我们很怀念这个美丽的女人。
北匈奴被迫退守漠北,由于受到汉朝、南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联合进攻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实力大大削弱,一部分向西迁徙,最终到达欧洲,并在那里扎根,最终成为匈牙利人(当然,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也造成了不少的混乱和战争,成为欧洲贵族统治史上的风向标,对罗马帝国构成了重大威胁。最后一个匈奴政权在南北朝时期于公元430年被北魏太武帝所灭。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
在抗击匈奴的故事和诗篇中,有唐代陆论的《边塞诗》。“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逃,欲以轻骑追之,大雪盖弓剑。”描写了将士们在雪夜中,冒着严寒追赶逃敌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士气高昂,军威凌厉。这首诗中的单于,指的是唐代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还有“苏武牧羊”的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以将军身份带着特使出使匈奴。当时副使张胜卷入了匈奴内乱,苏武受牵连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诱骗他投降。苏武不肯服从,举剑自刎。苏武历尽艰辛,在匈奴一待就是十九年,跟着汉使者放羊,始终不屈服。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讲和,汉使者找到了苏武等人的下落,这才被释放,回到汉朝。
包头的历史
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衣马骑”政策,在包头修筑九原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包头地区归秦统治,并在此设立九原郡。
汉代(公元前127年),九原县改名为五原县。汉元帝时,王昭君率部经过包头。
公元386年至534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在阴山以北设置六镇,修筑长城,防御柔然。其中怀朔、武川两镇位于包头。北魏民歌《赤乐歌》也起源于这里。
唐朝中叶,公元707年,唐朝张仁元出任朔方路总管,率军抵御突厥。次年,在黄河以北筑起中、西、东三城(中守将城在内蒙古包头西部,东守将城在内蒙古托克托南部,西守将城在内蒙古乌嘎河北岸),向北扩展疆土三百余里,设立烽火台一千八百座,以防御突厥。从此,突厥不敢轻易南侵,朔方得以安定,镇守士兵减少了数万人,每年可节省上亿军费。公元710年,任左卫将军、中书门下三品,封朝鲜公。同年春还朝,秋天北上备战边疆,升任镇军将军。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又称大契丹,在包头设云内郡,属西京路所辖,延续至金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时期,包头大青山以南地区属大同道云内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国号大元,公元1279年灭南宋。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共历时162年;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共历时98年;从南宋灭亡算起,共历时89年。
1571年,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投降明朝,封为顺义王,实行朝贡贸易,建立“大明金国”,达坂圣城(今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成为其政治中心和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中心。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亲率大军讨伐噶尔丹,内地的汉族商人、工匠随军进入包头。雍正年间,山西、陕西发生旱灾,树木剥皮、树叶落尽,百姓仍吃不饱饭。汹涌的逃难潮冲破了蒙汉分治的禁令,大批从哨虎口逃往草原。西行成为山西、陕西汉族人民的一种生存之道,西行的汉族人民大多留在呼和浩特、包头。
泊图村始建于1737年(乾隆二年),泊图村又写作弼村、泊头村,至光绪年间才正式定名为包头村。
1809年(嘉庆十四年),包头由乡改为镇,由萨拉齐参赞、通盘署管辖。包头设巡检署,统率兵马,镇守包头。巡检署旧址在今东河区东门大街北侧水口街,即东河区公安局看守所大院。民间称其为“衙门街”。
虽然汉人不断涌入草原,但清朝划分蒙汉的政策却没有多大改变。包头的汉人全都属于萨拉齐,萨拉齐隶属于山西省归绥道;包头的蒙古人全都属于萨尔沁章盖衙门,上级是土默特右旗,上级是绥远将军衙门。民国时期,土默特左、右旗合并为土默特总旗,直至新中国成立。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将黄河官渡移至包头南海子。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包头城建成。
1873年(同治十二年),大同将军马胜修筑包头城。包头城墙非方非圆,总周长14华里,高5米。设东、南、西、西北、东北五座城门。小小的包头古城,西门至东门仅2400米,北墙至南墙仅2400米。
从此,城内街道初具规模,商业日渐繁华,包头市成为塞外的中心城镇。
1923年,平绥铁路(北京至包头)通车,包头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商业重镇。1926年,经北洋国民政府批准,包头升格为县,隶属于绥远特别行政区(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1928年,中华民国统一后设立绥远省,包头县属绥远省管辖。
1937年12月1日,日伪政权升格包头为特别市,属巴彦塔拉盟管辖。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继续沿用市建制,属绥远省管辖。
1949年9月19日,绥远发动和平起义,包头市区划不变。12月23日,以郑天祥为首的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包头工作组152人全面控制了包头。
1950年2月2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3月6日,绥远省撤销,包头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6年5月15日,博多河改名为东河,旧包头改为市属区,东河区正式出现。8月15日,包头市政府由旧包头迁至新建的昆都仑区。至此,东河区不再是包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包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1954年动工兴建,1959年建成投产,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包钢,为一号高炉炼铁剪彩。包钢旗下有“包钢股份有限公司”和“包钢稀土”两家上市公司,是中国主要的钢轨生产基地之一、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是世界稀土工业的发源地和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
1950年,第一机器厂、第二机器厂等企业落户包头,包头成为一座军工城市,生产了许多国家重型装备,享有盛誉。
时光如歌,回首历史,就是珍惜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英雄的武力征服和丛林法则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法治和文明。两千多年后,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现在我们可以尽情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学习和修行,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服务社会,让社会更加和平美好。
参考
1.匈奴去了哪里?匈奴西迁归化的最终结局——严寿史记
2、匈牙利人真的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吗?
3、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别称九原、鹿城、草原钢城、稀土之都、世界绿硅都。
4.包头历史-包头历史变迁-公众号“包头艺术学校”
5. 百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凯发vip上看到的!